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0个月,九旬成渝铁路建设者写下《回望“第一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2 21:3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彭瑜

前不久, 93岁的孙贻荪将新写的纪实散文集《回望“第一路”》赠送到成渝铁路青工代表手中。

孙贻荪是成渝铁路建设者,上过朝鲜战场,回国后又参加了宝成铁路、川黔铁路的修建,此后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

2024年,老人历时10个月零4天,用颤抖的双手,在手写板上一字一句“画”出16万字,将70年前成渝铁路建设的鲜活记忆化作永恒的文字。

这位亲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建设的“活历史”,以耄耋之躯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使命传承。“这不是我的自传,是13万筑路者的集体记忆。”孙贻荪说。

《回望“第一路”》研讨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孙贻荪签名赠送书籍。 记者 彭瑜 摄

“您不写,这段历史就再无人能写”

提起孙贻荪写《回望“第一路”》,还得从老人担任大型电视剧《一路向前》顾问和在剧中出镜说起。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孙贻荪出生在江苏泰州,1949年11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次年奉命修筑成渝铁路。700多个日夜,从重庆菜园坝到成都驷与桥,他与战友们“一手握镐、一手持枪”,在土匪袭扰中开山架桥。

2021年,《一路向前》在四川内江市开机,剧组邀请孙贻苏担任顾问,并在电视剧最后一集出镜饰演一位参加过成渝铁路修建的老军人,陪着剧中的筑路老英雄罗向前乘坐高铁抵达内江,在“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前敬献鲜花。

“电视剧《一路向前》附着我的生命,附着我的灵魂!”孙贻荪常以两段人生经历深感自豪,一是参加了成渝铁路的全程修建;二是作为铁道兵战地记者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老人说,“这两段经历深深嵌入了生命的年轮,都值得大书特书。”

孙贻荪不仅是修建成渝铁路的全程参与者,更是一位具有70多年笔耕经历的老作家,著述丰厚。在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之际,有文友鼓励孙贻荪把这段筑路经历写出来。

很多文友也认为,从动员大会到通车典礼700多个日日夜夜,孙贻荪自始至终参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只在电视剧里间接地留下一段记忆,留下一个短暂的画面,是远远不够的。大家都建议老人应该亲笔写出文字,给后代留下最真实、最生动、最珍贵的记忆。

孙贻荪因此而激动,有了动笔的冲动,甚至连如何开头都打好了腹稿,但还是迟迟未能下决心。

“如果您老不写,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将这段珍贵历史写得出来,留得下来!”转机缘于2023年4月,一次“作家回家”活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蒋蓝希望孙贻荪在有生之年,将修建成渝铁路的独家记忆转化为文字并结集出版,从一个军人、作家和筑路者独有的三维视角,把修建成渝铁路这段光辉历史留下来。“为国家、为时代、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蒋蓝言辞恳切。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虽然不多,却像战场上催征的号角震响在老兵的耳畔,唤醒了孙贻荪心中沉睡的往事,几十年前波澜壮阔的筑路场面,又一幕幕浮现于眼前;几十年前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又一个个鲜活在心头。

孙贻荪反复思考,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肩头上承担着的责任。

“廉颇虽老,尚能饭,尚能写”

“不把这些往事和故人写出来,愧对那段历史,愧对战友在天之灵。”2023年秋天,孙贻苏就如当年接受筑路任务般庄严举手:“廉颇虽老,尚能饭,尚能写!”

一个皓月当空的深夜,91岁的孙贻荪坐到电脑前,在手写板上一笔一画写下“回望‘第一路'”几个大字。接下来,老人如当年奔忙在铁路工地时的急切心情,投入夜以继日的艰苦劳作中。

孙贻荪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位曾用毛笔书写青春的九旬老人,是从2004年开始使用电脑写文章,但他还是需要克服双重障碍:汉语拼音零基础,只能以“画字”方式逐笔输入;早年私塾养成的繁体字习惯,常让识别系统“错愕不已”。

“老人心中犹如压了一块石头。”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文友曾从技退休多年,但在孙贻荪面前还算年轻。他主动站出来帮助校看初稿。老人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令我周身一热。”

2023年9月16日,孙贻荪将第一篇《操场早点兵》发给曾从技,两人的合作就此开始。老人每写完一个章节就发给曾从技推敲处理,一般在第二天校勘稿返还,最迟也没超过4天。10个月间,两人形成了“深夜写作-清晨校稿”的默契节奏。

写作过程更是一次精神的长征。为还原历史细节,孙贻荪翻出珍藏70年的军用水壶、计算尺,在泛黄的笔记本中寻找线索;当《一路向前》剧组邀他重走成渝铁路时,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将他带回1951年的筑路现场:爆破山岩的轰鸣、沱江畔处理哑炮的惊险、川剧演员牺牲前的高亢唱腔……这些碎片在记忆中愈发清晰,化作书稿中268个“轨排般”环环相扣的故事。

发生在70年前成渝铁路建设工地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就浸润着孙老的心血,转化成滚烫的文字,一句句、一行行默默流淌出来……

2024年7月上旬的一个深夜,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笔耕,孙贻荪为16万字的《回望"第一路"》画上最后一个句号。老人试图起身,却发现已当时毫无力气,只好瘫坐在那里,深情凝望着电脑屏幕上最后的那段文字,眼圈里旋转出晶莹的老泪。

“这不是自传,是13万筑路者的集体记忆”

2024年11月,《回望“第一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该书不是长篇小说,不是大型报告文学,不是从宏观角度全景式展现修建成渝铁路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

孙贻荪从担任军工总队参谋的独特角度,讲述自已在两年多的修建历程中,日常工作所经历的大凡小事,所结识的战友与民工,还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

“这是一组鲜活而灵动的系列纪实散文。”曾从技介绍,孙贻荪是新中国成立后崛起的第一代诗人,文本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孙氏"风格——以小见大的故事情节,精巧美妙的细节描写,特别是诗化而幽默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抑扬顿挫。他说,“书中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小故事,就像一张张轨排,一旦将它们连接起来就是一条505公里的成渝铁路 。”

于是,读者听到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战士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阻止敌特破坏和土匪骚扰的激烈枪声;看到了老奶奶亲手缝制几十双精美鞋垫送给最可爱的筑路军人;目睹了年逾花甲的蓝田工程师奔走在乱石滩上勘测线路;了解到日冲炮眼突破70米大关的全国劳模颜绍贵,与志愿军战地记者孙贻苏在零下40度严寒的朝鲜战场坑道里热烈拥抱。

......

“这些尘封70多年的感人故事,对于孙老和他的战友、他的工友们来说,或许都是一件件见惯不惊的小事。”曾从技说,但对于同时代的局外人,对于今天的后来者,却是多么精彩的故事;对于共和国的铁路史,却是多么重要的记载。他说,“这让我们对修建成渝铁路的艰难困苦,四川人民为修建成渝铁路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了解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理解得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回望‘第一路’》是一部非虚构之书。”蒋蓝称,孙贻荪这部散文体的人生回忆录,见证了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老人用饱含深情、充满细节与浓郁生活气息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与事件,他们用热血与生命,构筑成了一组时代的群像。“他以毕生之力,献给铁路、献给时代的一件礼物。”

“这不是我的自传,是13万筑路者的集体记忆。”孙贻荪接受采访时说,“当最后一根枕木入位时,我们就知道:铁轨延伸处,皆是丰碑。”

3月6日,成渝铁路建设者孙贻荪“五老”工作室在内江市启动。这本浸染着历史体温的著作,连同孙贻荪的志愿军军服、解放大西南奖章、抗美援朝奖章、手稿等众多老物件,并通过影像、图片、文献、书刊等多种资料在这里陈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成渝铁路建设者的故事,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铁路建设者。

相关文章

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吉林出版界推出系列精品主题图书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省出版界策划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精品主题图书。《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我的爷爷杨靖宇》《东北抗联英烈年谱长编》等图书主题鲜明突出、史料权威珍贵、内容丰富生动,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在阅读中弘扬伟
2025-09-04 07:35: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合欢花红映忠门——郯城抗战老兵李之永的家国情怀

在临沂客户端讯处暑过后,暑气已淡去几分。沿着张村的水泥路往里走,一户院落前的景致先入了眼:合欢树花开正盛,绒球般的渐变色小红花,一朵朵簇拥在枝头;两株石榴树更显丰硕,红灯笼似的果实沉甸甸坠着枝丫。这里,就是98岁的抗战老兵李之永的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郯城县委副书
2025-08-28 01:30:00

4人遇难12人失联!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绳索断裂

泉州晚报2025-08-22 09:33:05记者从青海省应急管理部门获悉,8月22日3时许,川青铁路青海段尖扎黄河特大桥发生施工绳索断裂事故。截至8月22日8时,事故已造成4人遇难,12人失联,救援工作正在开展。尖扎黄河特大桥是川青铁路的控制性工程,主桥采用“141米+366米+141米”的连续钢
2025-08-22 11:26:00

青藏铁路最新消息

根据旅客出行需求,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加开西宁至拉萨等线路临时旅客列车。西宁 → 拉萨8月20、23、26、29日,西宁至拉萨间加开Z9819次临时旅客列车。8月21、24、27、30日,西宁至拉萨间加开Z9821次临时旅客列车。拉萨 → 西宁8月22、25、28、31日,拉萨至西宁间加开Z
2025-08-18 12:17:00

“下船即上车”!遵义玩转物流换乘,效率拉满→

贵州黔北物流新城专用铁路货运场(重庆《当代党员》李云霄 摄)7月10日,在贵州黔北物流新城,一列满载集装箱的列车通过园区专用铁路驶入作业区,开始进行货物装卸,实现堆场、仓库、铁路专用线以及铁路车站的无缝衔接。为破解遵义地区大宗商品实现多式联运的关键难题,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不久前,贵州黔北物
2025-07-14 09:16:00

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

记者今天从国铁集团获悉,今年上半年,铁路建设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同比增长5.5%。上半年,累计投产新线301公里。新建重庆至厦门高速铁路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郑州至开封城际铁路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建成通车;新建重庆东站开通运营,沧州站、日照站新改建后投入使用,重点
2025-07-13 15:53: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