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您和先烈们用热血守卫的这片土地已经焕然一新。如今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近日,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之孙马继志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参观,他在大型油画《靖宇将军殉国》前久久伫立、感慨万千。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革命需要,他离开家乡,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40年2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五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敌人好奇到底是什么让杨靖宇坚持了这么久,便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将军生前说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爷爷与东北抗联将士们爬冰卧雪、向死而生,他们心中始终有坚如磐石的信仰,始终追着那份信仰一直在奋斗、一直在拼搏。虽然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但是他们坚信,理想一定会实现。”马继志说,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14年,矢志不渝,救亡图存,挺起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马继志从小在爷爷的英勇事迹教育下长大,年少时便梦想着能像爷爷那样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后来,他曾参军入伍,在一次作战中负伤,“军人的使命就是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这与东北抗联将士精神一脉相承”。他说,东北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经济日报记者 马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