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港股IPO市场一路狂飙。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股新上市企业43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3家,增幅为43.33%,除了找钢集团采用De-SPAC方式上市外,其他均为IPO方式上市。
43只上市新股募资总额达到1067.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35.33亿港元增长688.54%,募资金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881.47亿港元,强势回归“全球募资王”宝座。
其中,3家企业募资额超过百亿港元,均为内地企业——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实际募资额分别为410.01亿港元、113.74 亿港元和101.29 亿港元。
去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中明确表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将进一步提升港股在全球主要市场中的吸引力。”中信证券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徐广鸿表示,在港股上市制度改革深化的背景下,优质企业赴港上市也将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资产质量及流动性水平。
科技、消费、医药是上市“主力军”
今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港股市场却逆势上扬。截至 7 月 1 日,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到 20%,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8.68%。
在流动性改善、政策面利好等驱动下,港股IPO市场高潮迭起。
5 月 20 日,A股巨头宁德时代在港股上市,首发募集资金超410亿港元,位居今年以来港股IPO募资金额第一位,同时也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募资金额。随后,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相继上市,募资额也超过百亿港元。除此之外,三花智控、蜜雪集团等14家企业首发募集资金超10亿港元。同期,9家企业实现了超额配售。
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科技和医药等领域公司是赴港上市的“主力军”,其中,医药类企业合计有10家,电气设备、硬件设备、汽车、软件服务等科技企业也达到10家,食品饮品企业6家。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生成式AI的爆发,国内AI“新秀”崭露头角,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扎堆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并实现上市。
比如6月30日上市的云知声,主要业务聚焦AI语音赛道,被称为“港股AGI第一股”;1月15日上市的赛目科技,主要业务是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此外,酒店机器人头部公司云迹科技、视觉感知机器人公司乐动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AI具身机器人独角兽卧安机器人等,也已递表港交所。
近年来,为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市值门槛,优化IPO定价流程以及调整公开认购机制等。
“DeepSeek的标志性崛起,带动了资本对于中国科技公司的价值重估,也为港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窗口期。同时,叠加18C等港股政策红利,让AI公司等大量科技公司纷纷选择赴港IPO。”一位长期关注港股市场的创投机构合伙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从地域分布来看,内地为港股 IPO 市场输送了超过九成的企业,不少是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这些企业募资规模普遍比较大,除了上文提到的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家企业外,赤峰黄金、三花智控、钧达股份等也是“A+H”股的代表。
中金公司研究部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刘刚认为,从A到H上市浪潮将长期改善港股市场结构,优质公司会吸引更多资金沉淀,强化香港作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和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破发率处五年来低位
从市场表现来看,港股打新赚钱效应显著回升。
2025年港股IPO的43家公司中,只有13家公司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为30%,处于2018年以来低点——2018 年至2024 年,港股首日破发率均超过30%。
其中,创新药企映恩生物-B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其国际配售倍数超14倍,创下2022年以来18A企业最大融资规模创下最大融资规模,上市首日更是上涨116.7%,是上半年首日涨幅最大的新股。
药捷安康、云知声位居二、三名,首日涨幅分别为78.71%、44.59%。此外,蜜雪集团、佰泽医疗、容大科技、IFBH、布鲁可、沪上阿姨均在上市首日涨超40%,成为妥妥的“肉签”。
随着破发率下降,投资者打新的短期盈利概率提升,投资者对港股的打新热情持续高涨。
从打新申购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港股打新平均认购倍数飙升至600倍以上,创近6年新高。上半年港股前三大超额认购IPO分别为:布鲁可6000倍,蜜雪冰城5258倍,沪上阿姨3617倍。而去年表现最佳IPO的优博控股,为2503倍,远低于今年上半年前三名。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港股43只IPO上市新股的平均打新申购人数超过7.2万人,是2024年(约1.5万人)的4倍以上。
较典型的如宁德时代,港股上市时公开发售申购人数超过31万,申购一手中签率仅为10%。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公开发售申购人数均在33万人以上,蜜雪集团、IFBH、恒瑞医药的公开发售申购人数超过20万人。
不过,也有部分新股表现不佳,其中破发幅度最大的海螺材料科技,上市首日大跌47.67%,METALIGHT上市首日跌幅为30.26%。
“新股上市的表现好,企业赴港上市的意愿也会越来越强。今年来,中国科技持续突破,使得港股市场情绪和信心得到修复,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不过,港股打新绝非稳赚不赔,投资者应该注意甄别,挑选估值合理,质地优良的企业。”泽浩资本合伙人曹刚表示。
随着港股IPO市场持续活跃,新一轮申报热潮已经来临。
据港交所披露易公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220家企业(含主板和创业板)处于IPO排队状态。这一数字较2024年同期显著增长——根据港交所《2024年上市委员会报告》,去年全年仅审理了80份上市申请。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在流动性改善、政策面利好以及估值持续提升的驱动下,港股IPO募资规模将持续扩张,有望迎来更多大型IPO项目。
德勤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IPO募资额大幅领先纳斯达克(713亿港元)和纽交所,全球占比达24%,与A股合计占比33%,凸显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枢纽的核心地位。
安永进一步预测,全年港股IPO募资额有望突破2000亿港元,新上市公司或达80家。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