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首次实现南极三站越冬,“雪龙”号凯旋!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主要任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4:21:00    

红星新闻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据悉,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这是我国第2次在南极实施3船分航段考察,“雪龙”号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2025年4月8日返回,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轮自2024年11月20日从张家港起航,2025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务,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目前正在执行罗斯海联合航次,预计6月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

考察队克服陆缘冰融化、密集浮冰等多重困难,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的物资和人员卸运任务,在南极半岛、宇航员海、普里兹湾、阿蒙森海、罗斯海等海域完成综合调查监测和国家“五大类”科技项目,在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昆仑站、泰山站、格罗夫山等区域完成了工程与保障能力建设、陆地和沿海生态环境调查、内陆与航空调查、国际合作等任务。

据介绍,考察队重点完成了三项工作:一是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在我国南极考察站首次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同时,首次开展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也是我国首次实现南极三站越冬。

二是持续开展调查监测与科学研究,通过航空调查填补了我国中山冰雪机场至恩德比地、格罗夫山、查尔斯王子山和伊丽莎白公主地沿线冰盖区的基础数据空白,首次在阿蒙森海成功采集长重力岩芯等。

三是组织多国实施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继续实施多国参与的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和中俄钻探项目,参与金砖国家合作的环南极考察,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部表示,本次考察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开展的重要科学考察,在技术方法创新、我国自主研发极地装备的规模化应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作业时间、区域跨度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为未来执行大规模、高强度、国际化和跨学科的极地综合考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国和国际社会深入研究南极快速变化、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南极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张莉 责编 邓旆光

相关文章

兰州中山桥河堤沿线柳树为啥被“剃头”? 回应:别担心,修剪实为消除安全隐患促树木复壮

春日的兰州,本应是草木葱茏、生机盎然的时节。然而,兰州市城关区中山桥沿河柳树的枝叶却被大面积修剪,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有市民拨打奔流新闻记者帮热线(0931-8159555)表达了心中的困惑:“黄河边之前垂柳依依的景色多好看,这柳树长得好好的,为啥要修剪?”就此,记者从永昌路北口车站一路西行至中山桥
2025-04-28 21:08:00

约35万公里,试验成功!我国首次实现→

北京时间23日凌晨,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成功探测到我国远距离逆行轨道卫星(DRO-A)单角锥反射器的激光回波信号,星地距离约35万公里。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月距离尺度的卫星激光测距,标志着我国在深空卫星激光
2025-04-26 15:37:00

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
2025-04-23 09:56:00

福州大学新增2个专业!还有福建这些学校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福建各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如下↓其中福州大学新增临床医学、药学专业福建其他高校也新增或调整多个专业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
2025-04-23 01:15:00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随着2025年毕业季临近,租房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超1200万人,创历史新高。当超千万毕业生走出校园,如何让年轻人“住得好”,成为需要社会各界齐力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国住房租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住房租赁机构代表自如,正式启动第13季“海燕计划”,以“房
2025-04-22 15:37:00

中国日报看山西|中国南极科考站启用新能源供电

《中国日报》4月22日第7版截图一套专为极地环境定制的清洁能源系统已在中国南极秦岭站投入运行。这一突破意味着中国成为首个在南极极端环境下实现规模化新能源系统运行的国家。56岁的首席科学家孙宏斌告诉《中国日报》,该项目标志着中国取得了极地能源领域绿色科学探索的里程碑,也意味着我国极地科考从“柴油时代”
2025-04-22 12:43: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