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3日纪念活动的尾声,相信大家对和平鸽与五颜六色的气球同框的一幕印象深刻。8万只气球应声喷薄而出,在天空中汇聚成一片绚烂的彩色海洋。在这几十秒的视觉震撼背后,藏着8万只气球的“闯关之旅”,材质韧性、颜色饱和度到升空速度,每一项指标都经过团队严苛测试,层层筛选,最终才让这场“空中礼赞”完美呈现。8万只五彩气球,如何飞上蓝天,一起来揭秘背后的过程。
万球升空,七彩气球铺展的图景为庆祝活动画上完美句点。
把在广场上放飞的气球和日常装饰气球放在一起对比,大家通过外观就可以看到它们的薄厚不同,拿在手上重量也不同,一般的气球重量在2克以内,而放飞的这款重量达到3.2克,不同的重量,会带来哪些不同的效果,这款气球还经过了哪些测试,最终被选用?

广场活动部 放飞组气球主创团队导演 诺尔:我们进行的爆破测试,主要是为了区分,我们这几种筛选出来的不同的球皮,它的韧性和耐爆性。
除了球皮的韧性与耐爆性,气球的升空速度也是影响放飞效果的关键指标。由于材质不同,气球的升空速度存在差异,这直接关系到“喷薄而出”的视觉呈现,因此成为检测中的重要一环。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 石风华:在今天演练之前,我们进行了三次测试。特别是我们还在外地协调了空域,真正的是充高纯的氦气,让气球升空进行测试。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对气球的耐热度以及气体逃逸率进行测试,按照活动安排,气球需在充气7到8小时后才放飞。这段时间里,气球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被纳入检测范围内。除了这些专业数据的把控,气球的“颜值”也经过了精心筛选。最终确定了红、橙、黄、绿、深蓝、浅蓝六种颜色,原本七色光中的紫色因升空后颜色暗淡被剔除,确保空中色彩鲜亮饱满。而8万只气球飞走后,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也是导演团队重点考量的问题。

广场活动部 放飞组-气球主创团队导演 刘宗奇:本次大会我们采用的气球是百分之百纯乳胶的气球,它也是百分之百可降解的,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这次为什么选用这款气球的原因。
幕后“气氛组担当”
气球里的小秘密
闯过筛选关的气球,要完美绽放还需“细节护航”。近百天训练里,团队精准测算了打开顶帘的“黄金时长”,还靠一个小动作就解决了气球静电吸附的难题。作为幕后“气氛组担当”,气球主创团队们是如何摸到这些“小门道”的。
“1,2,3,4,5,6,7!”广场气球放飞环节,放飞员们齐声喊出的这7个数字,听起来简单,却是导演团队反复测试、精准测算后定下的“黄金指令”。
原来在前期训练中,导演组发现,若四五秒内快速打开顶帘,气球会一涌而出,根本无法形成缓慢升起的唯美球幕。为此,导演组反复开展实地测试,只为找到最适合的顶帘打开时长。
广场活动部 放飞组气球主创团队导演 刘宗奇:经过我们反复的测试,从5秒、6秒、7秒,我们最终选定了7秒。

在气球放飞装置上的绳子,就是气球腾空而起的最后一道装置,它可以控制气球放飞装置的顶帘,打开顶帘,释放气球。每条绳子上都有黑色的标记,每一条标记相隔20厘米,按照标记进行拉拽,可以保持节奏的统一,呈现最好的放飞效果。
在第二次演练后,记者发现每个小组的操作流程里,多了一个“擦气球”的步骤——大家给气球充气打结后,都会用一块布擦拭一遍,再放进笼中。这看似多余的动作,背后同样藏着团队的细心考量。
广场活动部 放飞组气球主创团队导演 刘宗奇:在之前的训练当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充完气球之后,气球会因为静电吸附在自己的身上,从而增加把气球放在装置内的难度。针对这点导演组经过一些的探讨,我们选择了一块静电布,将气球在静电布上擦拭一下。虽然增加了一个流程,但是整体时间反而提高了,消除了静电,气球在装置当中不会产生爆裂的情况。
细节的打磨持续到了最后一次现场演练。除了此前确定的静电布,团队还专门增设了一支检测小组——检测员手中举着一面小镜子,逐一对所有气球放飞装置的顶部进行细致查看。

广场活动部 放飞组气球主创团队导演 刘宗奇:经过之前的一些训练和模拟,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可能在打开装置的时候,因为紧张或者帘子没有闭合紧,导致气球跑飞情况,所以针对这一项,我们增加了探查镜,要确保顶帘完全地闭合。
气球也做“身材管理”
升空每一步藏巧思
从气球的“层层闯关”,到细节的“步步打磨”,这场蓝天礼赞离不开600人“幕后天团”的全情投入。来自北京警察学校的师生们,组成放飞、施画、旗语三大团队,小到气球直径的26厘米标准,细到装置车1厘米的定位误差,严到旗语指令的“预令”“动令”拆分,他们用精准到毫米的把控、反复琢磨的巧思,让万只气球升空的每一步,都满含对完美的执着与心意。
最先登场的是“执行者”放飞团队,充气、打结、装箱、放飞,每一个步骤都得练到“肌肉记忆”。而一切的起点,要从气球的“身材管理”说起——导演组定下规矩:每只气球直径必须是26厘米。
广场活动部 放飞组气球主创团队导演 李司琪:在气球充到直径为26厘米的时候,它的大小、色泽、色彩的饱和度是最好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试着给它充到过直径为27、28厘米,形状是不好看的。
气球要达到26厘米,不薄不厚,大小一致,是如何实现标准的统一?一个卡尺就是让气球标准统一的关键工具。

把气球尾端往卡尺中间一穿,能顺利通过,尺寸就达标了。过了“尺寸关”,“速度关”也得跟上。
放飞员华乾呈就是团队里的“点子王”,他所在的小组总拿演练第一。

气球放飞员 华乾呈:我总结出来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夹球,一个是弹球,还有一个是吹球,如果用右手接球,左手调整成这个手位,一下就调整过来,也不漏气。
“夹球、弹球、吹球”组合妙招,减少专人进笼子整理的时间,他把经验分享大家。
如果说放飞团队是“执行者”,施画团队就是精准的“定位师”。8万只气球装在100辆装置车里,要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在260米跨度内排成两排,从东到西的直线误差,不能超过1厘米。

气球放飞组施画团队负责人 武小强:一厘米是允许的,两厘米就得必须得重新来。因为如果误差太大了,在观礼台那边,拿着望远镜看或者其他效果看,就能看到笼子是偏的。
有了精准的“坐标”,还得有统一的“指令”。60名信号员组成的旗语团队,手里的旗子就是“无声密码”——10种指令对应6种动作,要做到60人同步,导演组把指令拆成了“预令”和“动令”。

气球放飞组信号员 陈岩:比如说我们指令说第一排放,第一排是预令,提醒我们提起动作,放是动令,我们接收到放这个词的时候,才会释放旗子,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 刘博文)
责任编辑:宓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