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025年山东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潍坊举行,此次活动周主题为“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启动仪式现场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以及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作品获奖者颁奖,并为6家省重点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授牌。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表示,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比翼齐飞”,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提出,要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科技政策,加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山东深化国家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评价三大改革试点,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贡献、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从政务、人才、产业、企业、金融、开放、研发、文化等8个生态系统发力,努力营造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让“创新无忧”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
目前,山东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36家,建设省实验室11家,省重点实验室284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与全省重点产业发展融合越来越紧密;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居全国第4,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居全国第3。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166名,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超8700人。6名外国专家获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居全国第一。
山东还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2个指导性文件,制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低空经济等13个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精准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已发布“山东好成果”108项。其中,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入使用,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柴油机热效率四次刷新世界纪录,“十四五”以来上市一类新药8个,新增产值超60亿元。
此外,通过政策引领、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山东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化科普网络。全省已建成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馆276个,建设全国科普教育基地64家。注册科普志愿者45.5万人、居全国第2,全省科技工作者数量达620万人,山东科技大讲堂、科普讲解大赛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年均开展科普活动超万场次。
据悉,活动周期间,山东省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将根据自身资源和特色,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参观研学、专家讲座、短视频讲解等方式,广泛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记者:曹茜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