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印度连发多支利箭:从"经济垂死国家"的刻薄嘲讽,到加征50%关税,再到要对所有进口芯片征收100%关税,还要求印度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莫迪没想到今年二月还"熊抱"自己的特朗普,会如此"背刺"印度。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莫迪是最早赴美与他会晤的外国领导人之一。2月会谈时,特朗普对莫迪提出的条件是:第一,印度要在亚太地区,主动为美国分担安全义务,像日本那样自掏腰包、出人出力遏制中国;第二,必须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第三,要求印度市场全部向美国开放;第四,向美国购买武器装备和油气能源。随后的几个月里,莫迪政府对这些条件有所配合,幻想以此换取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网开一面。但最终,莫迪的"投名状"并没换来关税豁免。五月的印巴空战后,莫迪在特朗普心中的地位更是不升反降。美国对巴基斯坦进口商品征收19% 的关税,都远低于对印度的税率。美印友谊的小船,为何说翻就翻?印度想做美国的棋手,结果为何成了棋子?印美关系会因为这场"翻脸"走向"战略脱轨"吗?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干城在做客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节目时,与主持人袁鸣进行了探讨。
刘宗义:特朗普对印度是什么样的态度,特朗普以前说过,他希望这个世界是中、俄、美三大国坐在一起谈判。其他国家,特别是印度,在美国人眼里只是一个二流大国。经过印巴空战,印度可能连二流大国的地位都不再拥有了,只是和巴基斯坦处于同等的地位。过去十多年,印度做的外交努力,就是为了把印巴之间的连字符去掉,de-hyphenation把连字符去掉。但是印巴这一仗,又把这个连字符打回来了,这是莫迪最不能接受的。
韦宗友:莫迪执政这么多年来,他在外交方面总体是偏向美国一方。在南海问题上,在很多涉及到亚太的问题上,莫迪的立场基本和美国靠拢。从表面看,好像在东西两边平衡,但实际更偏向美国一方。所以这次在关税问题上,被特朗普"阴"了一刀之后,印度可能回过神来,觉得如此紧密地站在美国一边,或者认为依靠美国提升印度大国地位,可能是不切实际,美国靠不住。所以他又开始在外交战略上有所回调。
赵干城:到今年年初,我们已经看到,印度方面主动发出了和解的信号,希望能够重新打开大门,迎接中方企业来投资。对华外交确实是印度外交的"头号挑战"了,重要性是超过美国的。只是他对中国的看法,负面成分更多。这一波和解虽然走得不如人意,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条道路走下去。
周日中午12:00,东方卫视将播出深度国际时评节目《环球交叉点》,敬请观看。
编辑: 王麟
责编: 左禾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