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魏敬群
“宛在水中央,垂柳当门花四壁;坐看云起处,好山远郭佛千尊。”这是清代《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为济南汇泉寺撰写的对联。汇泉寺在大明湖东南隅一个水中小岛上,绿树成荫,景色幽雅,城内众多泉水在这里汇湖。人称“清凉岛”,为夏日避暑胜地。岛上有汇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还曾是济南一处重要的围棋培训基地,走出了多位省市冠军。
清代重修 清凉安禅汇泉寺
清代文士王钟霖《历下七十二泉记》载:“汇泉,在北极台南汇泉寺间。当杨柳落叶,芦荻初芽,南山远印水中,‘历下八景’所谓‘佛山倒影也。’”岛之寺名汇泉寺。寺不知建于何时,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修,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钱塘文士吴华《重修汇泉寺碑》略云:“济南郡城大明湖之东偏有汇泉寺,历岁既久,日就倾欹。庚申(嘉庆五年)春,予从塞上归来,寓历下,访信一上人于斯寺。维时正在修葺,因知兴举之始,实维盐业中总领茅、张二公之力居多,而一切庀材鸠工,张公更为规画尽善。是岁孟夏落成,复集诸同人每月捐资四金,延信一上人为住持,永永奉佛。且作敬惜字纸会,嘱信一司其事。可谓乐于为善者矣。”
清光绪间文士孙点《历下志游》一书载:“汇泉寺,在湖之东,三面临水。其东有堤,不五十步,即已达岸。寺正殿供佛像,其东偏为关庙,再东则公输子祠。其西偏有精舍数楹,为薜荔馆故址,画槛珠帘,颇有雅致。夏日都人士觞咏其间,殆无虚日。间有挟青楼女子者。夕阳初下,清风徐来,文宴方终,卷帘垂钓,其风景当不减西子湖边也。”

汇泉寺旧影
“曲径通幽地自偏,汇泉寺里好安禅。竹林月上钟声歇,大士龛前开白莲。”(清尹廷兰《忆大明湖》)汇泉寺正殿为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也称观音大士。殿前有联曰:“佛法玄微,案头贝叶原无字;禅宗幻妙,座上莲花别有春。”其东是关帝殿,壁刻关羽像。殿前有联曰:“尊帝统以成神,到处声灵严鈇钺;绍麟经而作圣,至今歌咏继春秋。”关帝殿之上为文昌阁,奉祀文昌帝君。文昌,本星宿名,古代星象家解释为主大贵、主文运的吉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后,文昌星尤为士子膜拜。门前有联曰:“拔地成文,安排那状元宰相;代天行化,陶镕些孝子忠臣。”
薜荔馆在汇泉寺西北角。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本邑文士郭敏磐薜荔馆联云:“舟行著色屏风里,人在回文锦字中。”嘉庆十二年(1807年)曾署山东布政使的著名文士孙星衍题薜荔馆联:“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清梁章钜《楹联丛话》称:“薜荔馆面湖而立,为游人宴集之所,全湖胜概,皆在目前。”薜荔馆的菜肴素享盛名。道光五年(1825年),山东按察使梁章钜应历城知县侯爕堂之邀,与山东布政使讷尔经额、学政龚守正、盐运使恩特亨额、济南知府钟祥宴饮于汇泉寺薜荔馆,“食半,忽各进一小碟,每碟二方块,食之甚佳,众皆愕然,不辨为何物。”有人告知是豆腐,梁章钜才恍然大悟。他本想详究此法,仿制此菜以宴客,却因匆匆赴任江苏布政使而未及施行。“此后此味则遂如广陵散,杳不可追矣。因思口腹细故,往往过而后忘,而偶以触及,则馋涎辄不可耐。”(梁章钜《归田琐记》)
清代咸丰间诗人崔士元《汇泉寺》诗曰:“七十二泉回合处,玲珑宫观古城隈。年年七月莲灯会,得放游人踏夜来。”莲灯会就是河灯会。每年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济南都要举办超度亡魂的河灯会,由官署、寺庙组织。大明湖的北极庙、汇泉寺最是热闹,万头攒动,拥挤不堪,湖面上飘着万千河灯,闪闪烁烁,煞是好看。
光绪年间,薜荔馆改作鹾垣别墅。近代学者、诗人宋恕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初一日记中记述:“与芃(指其妻弟,诗人孙诒棫)至汇泉寺鹾垣别墅上茗坐甚久。”其《游汇泉寺》诗曰:“花香虽少荷香多,未恨今年旱损荷。东侧若堤无一线,应呼此寺作环波(寺在湖中,惟东面一线堤通岸)。”诗前小引云:“七月朔日,与遗之游汇泉寺,茗坐鹾垣别墅半日。”诗后注云:“别墅在寺西侧,西、北两面临湖,为赏湖胜处之一。”清末文士朱庆元联云:“尊榼喜重游,此是湖山胜处;鹾垣留别业,偶作风月主人。”
民国时期 寺庙失修景呈败象
民国时期,汇泉寺年久失修,已呈破败 之 象 。1931 年 夏,《京报》记者郑兴凯(笔名老太婆)来济,他在《泰山游记·济南乃小江南》中说:“汇泉寺(比历下亭)更加破烂不堪了,并且也没有泉。据小孩们说,‘泉在大殿底下’。不知道是真是假。”
1935年出版的《山东省垣名胜记·游汇泉寺记》(李子全著)载:“历下亭四面际水,陆无能达之径;汇泉寺可由汇泉寺街北端以西,循小径而抵达该寺之东……此寺南门居中,额题‘汇泉禅林’。复进二门,院内北有菩萨殿,有东、西厢。东院尚有文昌阁,阁前建亭,内有悬额,题‘云遏湖隈’。由阁西石阶登阁入内,则见文昌帝君像居中,左立文祖,右配魁星……此寺虽非奇异建筑,然亭阁殿轩,含有古风;四面莲绕,颇呈雅意。故清刘石庵(镛)特题‘文昌阁’三字,悬于阁前,以表仰慕寺景,有古雅之趣。寺之殿轩院壁,现已残裂,倾颓堪虞。”
同期,现代作家倪锡英来游大明湖,其在《济南》一书中称:“那汇泉寺外观很是壮丽,而内部却已破落不堪。在汇泉寺旁边有座关帝庙,里面奉祀着关公。从关帝庙里通文昌阁,走一条曲折的盘梯上去,可以登上文昌阁,从阁上向四面瞭望,那么大明湖全湖的景色尽入眼底。”
棋声清美 汇泉堂里人气旺
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汇泉寺建筑大都倾圮,仅剩大殿三楹,耳房三间。1958年辟建大明湖公园时将大殿予以改建,命名为汇泉堂。1958年,置为棋社。说起来,汇泉寺弈棋早有传统,清乾隆间诗人李宪暠《避暑慧泉寺遇雨》诗曰:“舟入慧泉寺,荷深游到稀。湖云城里起,山雨殿前飞。僧数残棋著,鱼跳上水矶。未谙慈氏教,耽静亦忘归。”“慧泉寺”,即汇泉寺,如清代道光间文士完颜麟庆《明湖放棹》中便有“经慧泉寺,泊历下亭”字样。亦有人称“会泉寺”,如清马国翰写有《周二南招饮会泉寺,遇雨》一诗。“僧数残棋著”,说明寺里的和尚是喜爱下棋的。

今日汇泉寺
笔者少时居大明湖畔南曾家桥街,成天去大明湖玩耍,对汇泉寺再熟悉不过。后来搬家城南。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回老院看望儿时的玩伴李镇时,李镇邀我去汇泉寺下棋。一进寺门,碰见一戴着草帽,穿着短衫,挑着水桶的老者,笑着同我们打招呼。李镇称他张老师。我才知道他就是棋社的主持者,被称为传奇棋王的张成铨。他曾获济南市和山东省围棋比赛冠军,四次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比赛。汇泉堂内有七八张方桌,配有圆凳和连椅,有几个年轻人在聚精会神地下棋。我一眼看见济南一中的同学宋德海。原来,张成铨在汇泉堂举办围棋讲习班,义务教学,培养了一二十个围棋小将,其中有三人成绩优异,他们是宋德海、王晓星和吴卫国。宋德海后来获得省市围棋比赛冠军,多次领衔山东队参加全国比赛,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专业二段。王晓星也是济南一中的学生,他和吴卫国都在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得冠亚军等优异名次,并跻身全国赛场。
棋社人气颇旺,围棋、象棋均有,棋类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每到休息日,这里人满为患。棋社经常举办蒙目表演、大棋盘表演和擂台赛。本省著名作家王希坚、刘知侠也是这里的常客。王希坚早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著有诗集《翻身民歌》《远方集》,短篇小说集《陈老石入社》《前沿阵地》,中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变工组》《迎春曲》《雨过天晴》等。他一生嗜好围棋,堪称济南围棋高手,曾获济南市围棋比赛第六名。他藏有很多围棋古谱,还写有《围棋》一诗:“且从纸上垒城池,布阵堂堂兵将齐。攻守杀伐学孙子,腾挪闪转比拳师。鬼神星宿听驱使,天地风雷共转移。莫道逢场权作戏,人生百岁一盘棋。”他棋艺水平颇高,教出一批围棋徒弟,其中就有《铁道游击队》一书的作者,曾任省文联副主席的刘知侠。在他的众多徒弟中,刘知侠是长进最快的一个。晚年的王希坚,工作和创作之余,依然不离下棋,多次参加省市围棋比赛,屡获优异名次,取得国家围棋协会颁发的业余三段证书。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棋社寿终正寝,热闹一时的汇泉寺复归沉寂。后来,通岛的短堤也被拆除殆尽,这里成了四面环水的兰花养殖基地,名曰兰岛。(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陈炜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