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传统文化,让年轻人越来越“上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7 11:41:00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穿马面裙逛美术馆、围炉煮茶拍短视频、追国风舞蹈《只此青绿》……曾经,一些年轻人觉得传统文化是古板的,有些疏远。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开启重新认知与热爱。

比如《哪吒2》的成功,与影片打造出的极具东方美学的视觉符号,将汉服纹样、道教法器、龙宫建筑等元素融入场景设计有着莫大关系。

比如断更三年的博主李子柒,携新作“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重返大众视野,生动展现了中国漆艺的独特美学和工匠精神。

比如,从博物馆“打卡热”到非遗技艺的创意焕新,传统文化不再是尘封的符号,而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表达态度的新载体。

年轻一代为何对传统文化如此热衷?他们如何重新定义文化自信的价值?这股热潮背后,蕴含着多重深意。

越来越多的中外青年体验中华茶文化

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哪吒,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腰缠混天绫的3岁孩童,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神话人物,却在2025年新春伊始频创神话。

不仅是故事内容的创意构思,哪吒的服饰造型、太乙真人的法宝、海底龙宫的建筑风格、昆仑仙境的场景设计等,处处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创新演绎,激发了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式宣言,不仅是电影《哪吒2》的爆火密码,更是当代年轻人对抗刻板印象、寻找文化归属感的缩影。

他们穿汉服、学茶道、练八段锦,其实并非单纯追求复古,而是通过具象的传统文化符号,完成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与确认。正如《哪吒2》中哪吒对“神魔之分”的质疑,年轻人也在打破西方文化长期主导的审美与价值观,用平视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这种自信的根源,源于对文化内核的深度理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打卡”,而是深入探究传统技艺的工艺细节。汉服爱好者会考究绫罗绸缎的织法,茶文化推崇者能细数点茶与斗茶的差异,雕版印刷、传统花道、国画书法、漆扇制作、皮影戏演艺……正如学者所言:“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

《哪吒2》带动周边产品持续热销

这种由内而外的认同,从“他者”到“自我”的身份觉醒,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年轻群体生活的呼吸与脉搏。促使年轻人更愿意主动接触、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视为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重要方式。

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传统文化的“出圈”,离不开创新表达的助力。

依旧以《哪吒2》为例,它的很大一部分成功,根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重构。影片中三星堆青铜器的神秘纹样、敦煌壁画的瑰丽色彩、川蜀山水的泼墨意境,与现代赛博朋克风格互相碰撞,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新国风”美学。以及东海龙宫的蒸汽齿轮、玉虚宫的琼楼玉宇,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年轻化的阐释。

当然,这种创新同样体现在现实场景中。今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消费热潮也为济南明水古城送来了春风。春节期间,明水古城七登央视,涌入了近14万人次的足迹,其中年轻人群体占据了很大比重。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与时代的交融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现代科技、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的加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年轻人面前。

站在明水古城的角度来讲,今年春节,这里融合了围炉、诗酒、美食、音乐、庙会、戏剧、花灯等多种元素,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清照泉城梦华年”。不仅有山东秧歌、章丘芯子、英歌舞等传统非遗演出轮番上演,更有漂浮歌后、幻灯巡游、泉城巨偶巡游等创新演出,以及早酒集、一出好戏、人间甜糖妙会集等庙会市集增添亮点。

传统文化在这里被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游客不再是旁观者,他们在龙山黑陶馆亲手揉捏陶土,在齐臻堂观赏传统手工点银壶,在华梦灯坊描画六角宫灯,在鸿升布坊亲手将纱布染色,在荣华阁体验非遗“绒花”……

将非遗与大众消费相结合,通过现代的审美与科技焕新非遗工艺,或嵌入生活场景,以快闪、展览、线下空间等方式,让非遗变得触手可及,自然会让年轻群体爱上这种跨界融合赋予非遗新生命的方式。

在明水古城荣华阁体验非遗绒花

情感共鸣背后的文化密码

年轻人为何愿意为传统文化买单?答案藏在“故事的温度”里。

一件马面裙承载着织锦工艺的千年传承,一盏花灯诉说着家族手作的温情。《哪吒2》中龙族被困海底的悲剧,则暗含对阶层固化的批判。这些叙事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人性张力的生命体。

济南的文化建设工程便深谙此道,通过挖掘老字号背后的匠人故事,让年轻人看见手艺背后的坚持与热爱。

例如,章丘铁锅的“三万六千锤”工艺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Ⅲ》走红,不仅因其品质,更因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打动了观众。

例如,从小就跟着爷爷学皮影的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她的高祖父李克鳌是济南皮影的创始人。从“手艺人”到“守艺人”,一束灯影传百载,一方戏台换新颜。

非遗皮影进社区商圈,演绎古老光影传奇

例如,吃油旋喝泉水唱着歌长大的卢利华,40多个春夏秋冬,她从喜欢吃油旋的小姑娘,成长为省级非遗油旋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传递给世人的,是留在记忆中的老济南味道。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技艺和符号的堆砌,更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情感。每一个传统习俗、每一件传统工艺品背后,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被这些故事和情感所打动。传统文化背后的温度,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温暖,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连结,使得年轻人更加珍视传统文化,愿意成为其传承与发展的使者。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正以青春的姿态重新定义自身。年轻人用热爱解构陈旧,用创新延续经典,让文化自信成为一场“无须迎合的真诚分享”。正如网友所言:“总有一个时刻,会让你发现自己‘传统文化的DNA动了’。”

这场令年轻人“上头”的狂欢,终将沉淀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古老,却永远年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度假区”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暑期研学营火热进行中 四大主题公益课堂开启童趣之旅

为进一步丰富暑期公共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新时代青少年美育发展,发挥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阵地作用和“终身美育学校”职能,济南市文化馆策划组织开展了“龙山黑陶”“济南泥塑兔子王”非遗体验、声乐、中国舞四大主题研学营,让青少年群体在感受艺术之美中共享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成果。本次研学营充分发挥文化馆青少年美
2025-07-27 18:23:00

重庆唯一!彭水高台狮舞入选2025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实习生 胡思佳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揭晓了2025年“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名单,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狮舞荣耀入选民俗民间项目。这是本次评选中重庆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更实现了彭水在“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领域零的突破。高台狮
2025-07-27 18:04:00

开口跪!“济南阿黛尔”济南国际泉水节上秀铁肺

7月25日晚,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璀璨启动。在情景剧《一年四季,“泉”在济南》中,一位嗓音浑厚、台风稳健的女生惊艳全场——她就是被网友称为“济南阿黛尔”的网红大学生吕雨霏。此前,凭借一曲《Rolling in the Deep》,吕雨霏刷屏网络。在国际泉水节启动活动现场,吕雨霏再度展现“铁肺”实力
2025-07-26 09:54:00

音乐节为何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快乐密码”

最近,你的朋友圈被音乐节刷屏了吗?从福建厦门的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到江苏常州的太湖湾音乐节,再到吉林长春的哦啦音乐节,各色音乐节在多地火热开展。如今,音乐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快乐密码”。千里迢迢,不怕路遥,音乐节的魅力何在?在于音乐——乐迷能够在现场见到想见的歌手、听到想听的歌曲;在于互动——打破演
2025-07-23 09:36: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丨展览上新 服务升级 河北博物院八大新展邀您“逛展消暑”

从古卷里溯文脉,于釉彩中见山河……这个暑期,河北博物院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内多家文博机构,推出八大新展,让人们在消暑清凉中触摸文明的生长,拆阅历史的信函。本台记者 张思凡:微积分这个数学概念,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学习过,那"清代的微积分"您听说过没有?在河北博物院的冀藏古籍文化
2025-07-20 17:08:00

演“译”中原!第五届“讲好河南故事”外语演讲大赛正式启动

顶端新闻记者 金艾琳/文 宋亚猛 时硕/图、视频声临其境,演“译”中原!7月15日,第五届“讲好河南故事”外语演讲大赛启动仪式在顶端新闻举行。一场用多语种解码中原文化的语言盛宴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指导,河南省翻译协会、顶端新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河南省经
2025-07-16 10:53: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