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候鸟迁徙是地球上最壮丽的生态现象之一,每年数以亿计的候鸟跨越山川湖海,串联起全球生态系统。在中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候鸟保护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到技术手段,从国内实践到国际合作,我国候鸟保护体系不断升级。
一方面,我国候鸟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持续完善,形成了“以法为纲、多策协同”的治理格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23年施行)明确将候鸟迁飞通道纳入保护范畴,强调对栖息地的系统性保护,并首次提出“迁徙洄游期间禁止猎捕”的强制性规定。同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动态更新,新增和调整了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白枕鹤、小青脚鹬、大滨鹬、黄胸鹀等珍稀濒危候鸟的保护级别,保护力度升级也为执法提供了精准依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首次系统性提出覆盖1140处关键节点的保护网络,将候鸟迁飞路线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的目标,并筛选出覆盖全国4条迁飞通道的821处关键栖息地,构建起跨区域保护网络。
此外,中国通过加入《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多个国际环境协定,与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签订双边候鸟保护协定,推动跨国界迁飞区协同保护,彰显大国担当。
另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保护发展并举等多种模式的探索,中国不断在候鸟保护工作中开展创新实践。高新技术发展应用显著提高了候鸟保护效能,譬如用卫星追踪技术绘制出候鸟迁徙的精准路线;AI智慧监测系统已在多个自然保护地部署,可实时监测鸟类活动,自动识别鸟类种类和数量,并对保护地的非法行为提出预警;多地试点“生态无人机”巡航,对湿地景观实时监测。
尽管当前我国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呈现总体改善的良好态势,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基础研究短板制约科学决策。我国部分候鸟种群数量、迁徙规律等基础数据缺口较大。如黄胸鹀等物种的迁徙规律尚未完全掌握,制定的保护行动计划可能不够准确;人工投食等干预手段缺乏科学评估,可能扰乱鸟类自然行为。二是保护管理措施需精细化。如风电、高压输电线等基础设施对候鸟撞击威胁加剧,缺乏对基建项目的系统性生态影响评估以及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的针对性保护措施。三是社会保护氛围有待提升。如一些湿地周边社区因保护政策限制生计,引发人鸟冲突,仍需在加强护鸟意识的同时找出一条共赢之路。
候鸟保护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态接力。从湿地到天空,从制度建设到科技发展,从创新实践到应对挑战,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织密候鸟保护“生命之网”。面向未来,候鸟保护仍需在制度、技术和理念上不断完善。例如,创新保护管理模式,在保护地外围试点OECMs(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期效果;以技术驱动保护网络联动,构建全国候鸟监测大数据共享平台,在保护网络的基础上实现候鸟迁飞全过程监测与风险预警;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理念,通过观鸟产业发展、湿地碳交易等多种方式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自然价值与人类美好生活的统一,以候鸟迁徙的壮美诗篇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作者:贾亦飞,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郝泽华、周梦爽、李玉兰、王洋、胡晓军、徐鑫雨、禹爱华、龙军、王艺钊 本报通讯员 薛静迪、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