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18日,栾钰堃从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栾钰堃供图
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抵达的地方。
“如果当时我内心有一丁点犹豫和放弃,恐怕就回不来了。”7月22日,坐在记者面前,石家庄登顶珠峰第一人、32岁的栾钰堃回忆起两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年轻的面孔,出奇地冷静。
栾钰堃出生在井陉县,从小酷爱体育运动,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成为陆军某特战旅的一名战士。军旅生涯的磨砺,让他渴望挑战极限,赢得胜利。
2014年,栾钰堃第一次来到珠峰北坡大本营,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当珠峰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对它充满了敬畏和向往。”
登顶的念头,开始萌芽。
2017年,登上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2018年,登顶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2022年,征服西昆仑山脉第三高峰慕士塔格峰……几年来,栾钰堃刻苦进行体能训练,积累登山经验。
珠峰春季登山季的最佳时机,通常是5月中旬后的一段短暂窗口期。2023年是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70周年,对登山者来说意义非凡。
在这个登山季,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登山者拿到从南坡攀登珠峰的许可证。栾钰堃是其中之一。
临行前,栾钰堃和父母、创业伙伴含泪告别,甚至写下了遗书。他深知,这一行,荆棘满途。
2023年4月4日,栾钰堃从石家庄出发,赶赴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大本营,进行适应性训练。一切准备就绪后,全副武装的他和队友们开始了圆梦之旅。
“从南坡攀登,昆布冰川无疑是个‘鬼门关’。一望无际的冰川下面,遍布又深又长的冰裂缝,万吨冰岩曾令许多攀登者葬身于此。我们要在冰裂缝中穿行8—10个小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冰窟。”栾钰堃回忆。
这些挑战,仅仅是开始。
5月16日15时,栾钰堃到达珠峰南坡C3营地。
不料,在抵达冲顶前最后休整的C4营地时,受长时间体力消耗及暴风雪、气温骤降等因素影响,栾钰堃发起了高烧。
趁着在营地短暂休整的时间,他赶紧塞了两口自热米饭,嚼了几根硬邦邦的牛肉干,又服下一些退烧、止痛、消炎药物,迷迷糊糊睡了40分钟后,向峰顶发起最后冲击。
“在我身旁,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不同肤色的人们都在向着顶峰冲刺。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必须向前冲。”攀登中,栾钰堃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
5月18日10时57分,拼尽全力的栾钰堃终于站上地球之巅,成为第一个登顶珠峰的石家庄人。
寒风凛冽的峰顶,栾钰堃摘下氧气面罩,郑重地展开随身携带的五星红旗,以及印有“河北省石家庄市”字样的蓝色横幅。“把家乡的名字带到这里,是我发自内心表达对家乡热爱的方式。”他说。
登顶的喜悦来不及细细品味,栾钰堃就迎来了此行中最艰巨的困难——如何平安下山。
体能逼近极限,氧气和物资耗尽……历史上,很多攀登珠峰的遇难者都是在下山途中不幸殒命。
“从峰顶到8800米这段,我摔了4跤。再到8600米,氧气用完了,雪镜也掉了,又遭遇两次滑坠,其中一次掉进了冰裂缝……”曾经的“钢铁战士”栾钰堃哭了,但想到家人,他咬牙挺住了。只要还能挪一步,就不能放弃。
所幸,栾钰堃随后遇到了回来寻人的副队长,及时更换了氧气面罩,一路磕磕绊绊回到了C4营地。
在攀登珠峰之前,栾钰堃想象过不止一种面对死亡的方式,幸运的是,这些都没有发生。
一年后,他从中国北坡再次登顶珠峰,打破国内珠峰“南北双登”最小年龄纪录,成为河北省珠峰“南北双登”第一人。
现在,栾钰堃每一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
作为石家庄峰牛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考察调研、赛事规划,他冲在一线;获得“河北好人”“石家庄文化旅游推广大使”等称号后,他受邀到中小学和高校分享登山经历,鼓励青少年胸怀梦想、勇攀高峰……
训练的脚步,始终不曾停下。
7月23日上午,石家庄一小区楼梯间,栾钰堃戴上阻氧面罩、负重15公斤,爬楼30层,往返10次。攀登珠峰备战期间,这样的训练每周要进行2次。此外,还要在健身房不断训练上下肢力量。
他还有更长远的目标。
“7+2”挑战,是指人类登上世界七大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两极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登顶珠峰,才发现人类多么渺小,人生多么短暂。”栾钰堃说,他会更加珍惜青春年华,不断攀登,在有生之年,完成“7+2”挑战。(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