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踏青:穿越时光的芳菲之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8:08:00    

作者:段珂妍

清明,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哀伤,与王维诗中“新火起新烟”的新生之意相互交织,构成了清明独特的文化叙事。“清明”之名,源自《岁时百问》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描述,它不仅反映了农耕文明对“气清景明”这一春耕时令的精准把握,还融合了寒食禁火、上巳踏青等习俗,成为承载人们情感的重要文化符号。

清明踏青习俗的演变,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远古到现代,踏青活动始终贯穿于自然节气、社会共识和社会结构之中,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具体呈现。这一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文化实践,见证了中华文明从神权至上向世俗生活的转变,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踏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上巳节“祓禊”仪式。农历三月,人们来到河边沐浴、祭祀神明,希望洗去冬日的污秽,祈求人丁兴旺。《周礼》记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表明这一活动兼具宗教的神圣性与自然属性。汉代以后,该习俗逐渐走向世俗化,《后汉书》中“官民皆洁于东流水止”的记载,显示水从祭祀的象征物变成了人们游乐的元素。王羲之兰亭雅集的“流觞曲水”,更为后世清明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踏青虽未脱离礼制的框架,但已蕴含了“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念。

唐代,寒食、上巳与清明逐渐融合,踏青习俗走向全民化。唐玄宗将寒食扫墓纳入国家礼制,并在长安曲江池畔设宴,使得“哀景”与“乐情”相互交融。文人们也用诗词描绘这一盛景,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展现了贵族春游的欢乐,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则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到了宋代,市民经济的繁荣让踏青变得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百姓在清明时“四野如市,罗列杯盘”,还有“风筝竞斗”“秋千争高”等活动,此时的踏青不仅是对自然节气的崇拜,更体现了个体意识在商业社会中的觉醒,加强了清明与社会共识之间的联系。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对踏青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的《家礼》将扫墓踏青纳入家族规范,使踏青从个人的自然体验转变为伦理规范,强化了阶级统治。民俗活动也被赋予了道德教化功能,如插柳避邪蕴含“留春驻福”的祈愿,放风筝“放晦气”体现了心学的内涵。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游人如蚁,车马塞路”的描述,反映出精英阶层对世俗化的矛盾态度,既享受春游的乐趣,又担心自身统治受到影响。

踏青在不同时代的变化,深刻诠释了“礼,时为大”的理念。从自然节气的角度看,踏青活动从“以水通天”发展为“以春喻德”,始终是沟通人与自然的重要方式;从生死观的角度看,“墓畔野餐”“坟前嬉戏”等看似矛盾的习俗,实则蕴含着辩证的生死思考;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唐代曲江宴、宋代市井狂欢、明清家族郊游等踏青形式,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

这种既不墨守成规,又不随波逐流的智慧,是祖先顺应自然节律,将自然、社会和生活融入审美理想的文化结晶。从古老的巫祝之水到如今的伦理教育,踏青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节令活动,成为中华民族理解宇宙、安顿生命的精神仪式。

在现代社会,清明踏青并未因城市化进程而消失,反而以崭新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深圳华侨城湿地保留芦苇荡,方便市民“寻艾草”;杭州西溪湿地恢复“清明采茶”活动,让人们在“微更新”中感受野趣;成都天府绿道保留野花带,为踏青者提供原汁原味的自然体验;北京白领发起“清明盲行”,蒙眼赤脚感受土地;在快节奏的当下,江南家庭用石臼捣青团、岭南客家人徒步祭祖等“节气性慢活”方式流行;浙江莫干山的“清明禅行”根据日影调整步速;上海崇明岛的“田埂诗会”上,市民和农民一起诵读陶渊明的诗词。这些新形式并非传统民俗的消逝,而是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寻找的心灵出口。

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都市中,清明踏青已超越了传统节俗的范畴,具有了生命哲学的意义。它提醒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以节气为参照,重新审视被遗忘的农耕文明智慧。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如同远古的呼唤、自然的回响、祖先的嘱托,是都市人乡愁的寄托。传统节日的存在,让人们有理由回归故土、放慢脚步,感受四季的更迭和家族的传承,为身处城市喧嚣中的人们提供心灵慰藉。

在我国,清明踏青正成为疗愈都市高压人群的精神良方。节气并非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祖先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生活智慧。清明踏青,让我们回归大自然,在这个永恒的舞台上感悟人生。清明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在缅怀先祖、先贤的同时,反思生命的价值,思考理想的生活方式。

踏青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发现四季轮回的诗意。透过清明踏青,我们能看到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应对现代生活困境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重新探寻清明踏青的文化意义,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度追问。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东坡在《东栏梨花》中抒发的清明惆怅,至今仍萦绕在我们心间。即便再过千年,后人也会记得这梨花的洁白、柳色的青翠,铭记这份永恒的情感。清明踏青,芳菲永在!(段珂妍)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

在卧龙区新华书店穿越了!VR沉浸体验馆让历史“活”起来

只需轻轻一步,就能跨越千年的时光鸿沟,跟随神话中的玄鸟翱翔于历史长河之上,亲眼见证商朝都城的辉煌与繁荣。在这里,祭祀求雨的庄严场景仿佛触手可及,青铜器铸造的轰鸣在耳畔回响,甲骨占卜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体验。4月30日,卧龙区新华书店VR沉浸体验馆正式开馆。该
2025-04-30 11:30:00

一“眼”看透38项身体健康密码

□河南日报记者 李晓敏 实习生 王世珂拍摄一张眼部照片,“伏羲慧眼”可预测身体的38项生物指标。河南日报记者 李晓敏 摄在河南省医学科学院2号楼9楼眼科研究所展厅内的一块大屏幕上,随着一张眼部照片的注入,一系列检查结果瞬间清晰显现。这是“伏羲慧眼”的日常操作:仅需一张眼底照片,它就能诊断当前眼部疾病
2025-04-29 18:24:00

烟火共晨昏,云南边境的旅居桃花源

开栏的话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当旅行被重新定义, 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
2025-04-29 17:21:00

千年古村焕新颜,单县三官庙村打造齐鲁样板文旅小镇

在鲁西南大地上,一座千年古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山东省单县北城街道三官庙村,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绘就一幅“文脉传承、产业兴旺、乡风醉人”的文旅融合画卷。千年古庙续文脉 文旅小镇展新姿三官庙村因唐贞观年间所建三官庙得名,古庙历经1500余年风雨,殿内天官、地官、水官三尊神像静默
2025-04-29 09:40:00

中南大学港澳台学生来江华开展国情教育实践研学活动

今日永州讯(江华特约记者 杨祖珩 通讯员 徐瑶 张桓玮)4月25日至26日,中南大学 学工部副部长宋晓东率港澳台师生一行来江华开展国情教育实践研学活动。江华县委常委、副县长曹斌、江华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孝任分别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会。活动中,研学团先后参访了江华瑶族学校、水口镇水街、李启汉故居、宝镜古民
2025-04-29 08:24:00

加拿大警方确认9人在驾车撞人事件中遇难

新华社渥太华4月27日电 加拿大温哥华警方27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说,已确认有9人在26日晚发生的驾车撞人事件中遇难。警方还写道:“我们与所有受到这一悲惨事件影响的人们同在。”温哥华警方稍早前在社交媒体发文说,这起事件不是恐怖主义行为。当地时间26日20时14分左右,一名30岁男子开车冲撞参加温哥华街头
2025-04-27 19:19: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