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踏青:穿越时光的芳菲之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8:08:00    

作者:段珂妍

清明,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哀伤,与王维诗中“新火起新烟”的新生之意相互交织,构成了清明独特的文化叙事。“清明”之名,源自《岁时百问》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描述,它不仅反映了农耕文明对“气清景明”这一春耕时令的精准把握,还融合了寒食禁火、上巳踏青等习俗,成为承载人们情感的重要文化符号。

清明踏青习俗的演变,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远古到现代,踏青活动始终贯穿于自然节气、社会共识和社会结构之中,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具体呈现。这一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文化实践,见证了中华文明从神权至上向世俗生活的转变,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踏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上巳节“祓禊”仪式。农历三月,人们来到河边沐浴、祭祀神明,希望洗去冬日的污秽,祈求人丁兴旺。《周礼》记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表明这一活动兼具宗教的神圣性与自然属性。汉代以后,该习俗逐渐走向世俗化,《后汉书》中“官民皆洁于东流水止”的记载,显示水从祭祀的象征物变成了人们游乐的元素。王羲之兰亭雅集的“流觞曲水”,更为后世清明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踏青虽未脱离礼制的框架,但已蕴含了“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念。

唐代,寒食、上巳与清明逐渐融合,踏青习俗走向全民化。唐玄宗将寒食扫墓纳入国家礼制,并在长安曲江池畔设宴,使得“哀景”与“乐情”相互交融。文人们也用诗词描绘这一盛景,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展现了贵族春游的欢乐,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则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到了宋代,市民经济的繁荣让踏青变得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百姓在清明时“四野如市,罗列杯盘”,还有“风筝竞斗”“秋千争高”等活动,此时的踏青不仅是对自然节气的崇拜,更体现了个体意识在商业社会中的觉醒,加强了清明与社会共识之间的联系。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对踏青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的《家礼》将扫墓踏青纳入家族规范,使踏青从个人的自然体验转变为伦理规范,强化了阶级统治。民俗活动也被赋予了道德教化功能,如插柳避邪蕴含“留春驻福”的祈愿,放风筝“放晦气”体现了心学的内涵。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游人如蚁,车马塞路”的描述,反映出精英阶层对世俗化的矛盾态度,既享受春游的乐趣,又担心自身统治受到影响。

踏青在不同时代的变化,深刻诠释了“礼,时为大”的理念。从自然节气的角度看,踏青活动从“以水通天”发展为“以春喻德”,始终是沟通人与自然的重要方式;从生死观的角度看,“墓畔野餐”“坟前嬉戏”等看似矛盾的习俗,实则蕴含着辩证的生死思考;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唐代曲江宴、宋代市井狂欢、明清家族郊游等踏青形式,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

这种既不墨守成规,又不随波逐流的智慧,是祖先顺应自然节律,将自然、社会和生活融入审美理想的文化结晶。从古老的巫祝之水到如今的伦理教育,踏青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节令活动,成为中华民族理解宇宙、安顿生命的精神仪式。

在现代社会,清明踏青并未因城市化进程而消失,反而以崭新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深圳华侨城湿地保留芦苇荡,方便市民“寻艾草”;杭州西溪湿地恢复“清明采茶”活动,让人们在“微更新”中感受野趣;成都天府绿道保留野花带,为踏青者提供原汁原味的自然体验;北京白领发起“清明盲行”,蒙眼赤脚感受土地;在快节奏的当下,江南家庭用石臼捣青团、岭南客家人徒步祭祖等“节气性慢活”方式流行;浙江莫干山的“清明禅行”根据日影调整步速;上海崇明岛的“田埂诗会”上,市民和农民一起诵读陶渊明的诗词。这些新形式并非传统民俗的消逝,而是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寻找的心灵出口。

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都市中,清明踏青已超越了传统节俗的范畴,具有了生命哲学的意义。它提醒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以节气为参照,重新审视被遗忘的农耕文明智慧。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如同远古的呼唤、自然的回响、祖先的嘱托,是都市人乡愁的寄托。传统节日的存在,让人们有理由回归故土、放慢脚步,感受四季的更迭和家族的传承,为身处城市喧嚣中的人们提供心灵慰藉。

在我国,清明踏青正成为疗愈都市高压人群的精神良方。节气并非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祖先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生活智慧。清明踏青,让我们回归大自然,在这个永恒的舞台上感悟人生。清明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在缅怀先祖、先贤的同时,反思生命的价值,思考理想的生活方式。

踏青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发现四季轮回的诗意。透过清明踏青,我们能看到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应对现代生活困境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重新探寻清明踏青的文化意义,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度追问。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东坡在《东栏梨花》中抒发的清明惆怅,至今仍萦绕在我们心间。即便再过千年,后人也会记得这梨花的洁白、柳色的青翠,铭记这份永恒的情感。清明踏青,芳菲永在!(段珂妍)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

文化中国行丨人民节日为人民

历史长河中,文化的脉动总能跨越地域,在文明交融处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盛大开幕,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对话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大江奔涌日夜不息,与其对望,亦是与历史相遇、与文明对话。长江文化艺术季饱含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自信,扬帆起航
2025-09-13 00:05:00

人民论坛网评 |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来源:人民论坛网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新征程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要牢记嘱托,把重视教育、关
2025-09-09 18:44:00

来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门何以能?

近日,江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与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江门提出,力争3年内成功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广东也将支持江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作为中国侨都,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多重重大意义。为实现申报目标,江门如何系统梳理和提升保护管理体系,更好彰显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5-09-08 21:07:00

“浪浪山小妖怪山西游记”启动仪式在太原举行

  本报讯 8月29日晚,“数智赋能 晋享山河”2025数字文旅品牌创新嘉年华暨“浪浪山小妖怪山西游记”启动仪式在太原植物园举行。  活动现场,“壁上丹青”数字壁画展、“AR山西古建路书”大空间体验区、“何以文明”移动博物馆、MR铁佛寺“诸天宇宙”沉浸空间等四大数字文旅项目亮相,通过创新技术将山西古
2025-08-30 07:14:00

七夕氛围浓!城阳巴士主题车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夕佳节,浪漫氛围渐浓。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市民在出行途中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青岛城运控股集团城阳巴士公司以“诚载美好”文化品牌为核心,在932路公交车上精心打造了“七夕”主题车厢,将传统节日文化与便民出行巧妙融合,为市民乘客带来了一场别样的 “移动文化盛宴”。走进932路“七夕”主
2025-08-29 13:43:00

国补助力开学装备!京东“放学补贴+教育优惠”,至高省4000元

“下午3点30分,文具补贴准时到!”开学季消费热潮正盛,京东以创新的“放学补贴”机制引爆学生消费市场。在此次“3C开学季”专项活动中,京东不仅带来3C品类国家补贴、教育优惠叠加的重磅福利,更以精准对接学生课后场景的“放学补贴”为核心亮点,将优惠转化为贴合日常的“小确幸”,迅速赢得市场关注。据了解,面
2025-08-29 11:22: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