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沪硅产业收购预案出炉,将全资控股“新昇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8 08:30: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筹划近半月,3月7日晚间,国产大硅片龙头沪硅产业(688126.SH)发布了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

根据预案,沪硅产业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旗下三家子公司上海新昇晶投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昇晶投”)46.7354%股权、上海新昇晶科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昇晶科”)49.1228%股权、上海新昇晶睿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昇晶睿”)48.7805%股权。

本次交易采用“股权收购+配套融资”模式:在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三家子公司的少数股权从而实现100%控股之外,沪硅产业将向不超过35名的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支付交易对价、补充流动资金等。

“截至本预案签署日,标的公司的评估工作尚未完成,标的资产的评估值及交易价格尚未确定。”沪硅产业称。

根据相关规定,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沪硅产业股票自2025年2月24日开市起停牌,将于2025年3月10日开市起复牌。

全资控股“新昇系”

沪硅产业专注于半导体硅片的研发与生产,是国内少数实现300mm大硅片量产的企业之一。

根据预案,沪硅产业此次并购标的均为其集成电路制造用300mm半导体硅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二期项目的核心实施主体,其中新昇晶投为持股平台,新昇晶科主要从事300mm半导体硅片切磨抛与外延相关业务,新昇晶睿主要从事300mm半导体硅片拉晶相关业务。

尽管2024年度业绩快报显示,沪硅产业预计2024年净亏损9.71亿元,业绩由盈转亏。但2025年初,沪硅产业依然决定全资控股新昇系,以实现对二期300mm大硅片核心资产的全资控制。

在此背后,一方面,国产半导体技术迭代与新型需求正快速崛起,如3DNAND存储芯片堆叠层数增加、逻辑芯片制程向2nm迈进,硅片的缺陷控制、表面纳米精度等指标要求日益严苛。

另一方面,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随着产能向国内转移的长期过程,国内市场将成为全球半导体硅片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硅片企业需要加速调整发展路径和产能布局节奏,积极抢占先机。

海通证券研究指出,半导体材料细分品类众多,外延并购拓宽业务范围为企业做大的合理路径,此外,半导体材料行业关键领域国产化率仍需突破,外延并购有利于打造平台化企业合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硅片在半导体材料中市场占比较高(2022年占比33%),行业头部企业可在同一品类下进行扩张,补充现有客户对其他细分领域的需求,例如向300mm硅片拓展、补齐轻掺及重掺硅片产品线等。

抓住下游需求扩张窗口期

半导体行业是具有明显周期性的产业。尽管当前半导体材料市场价格短期承压,但人工智能、汽车电子、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持续增长。

在2024年8月底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沪硅产业预计,在经历了2023年的市场大幅下调后,半导体硅片行业将在2024年触底。但作为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行业复苏传导到硅片端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硅片市场的复苏将会滞后于终端市场、芯片制造等产业链的下游环节。

尽管半导体行业已经迈入另一轮上升周期元年,但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全球300mm硅片市场近90%的市场份额被信越化学、胜高等五家日本、韩国、德国及中国台湾企业垄断,尤其在14nm以下制程所需的高端外延片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0%。叠加我国300mm半导体硅片进口依赖度较高,国产化供应存在较大缺口。目前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头部晶圆厂正加速扩产,对300mm半导体硅片的需求持续增长。

在此形势下,国内半导体硅片上市公司如沪硅产业、立昂微、TCL中环等均在积极推进产能扩张计划,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芯片制造需求,提高国产硅片的自给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国内市场争夺更大的份额。

为抓住下游需求扩张窗口期,沪硅产业也在开展新的产能部署,其2024年发布公告的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建成后,将助力该公司300mm硅片产能在现有基础上新增60万片/月,达到120万片/月。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起步早、生态好、政策足!模速空间“C位出道”的阶跃星辰点赞“模都”

4月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记者获悉,在“模速空间”展馆中,上海大模型独角兽企业阶跃星辰演示了旗下基础大模型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其中基础大模型起到重要作用,是一场需要定力和实力的‘科技长征’。”阶跃
2025-04-29 23:26:00

数字化转型与AI赋能下,生物医药行业如何驱动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

当前,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研发实力正稳步增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随之而来的生物医药行业转型升级开始加速,从药品仿制迈向源头创新,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日前,毕马威中国携手海南国际医药创新联合基金会、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北京、
2025-04-29 17:16:00

硅片综合市占率下滑,TCL中环如何扭转颓势?

“经营战略偏差、业务结构存在短板以及一些经营决策失误。”TCL中环(002129.SZ)董事长李东生在年报中对业绩巨亏原因如是说明。2024年受行业阶段性去产能影响,主产业链上市公司普遍亏损。TCL中环作为硅片领域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成本领先以及初创了210大尺寸硅片,但行业寒冬中,决策失误被放大
2025-04-28 20:30:00

奔跑的力量

4月23日《广西日报》刊发文章《奔跑的力量》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董文锋报纸版面截图。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新征程上,全区上下坚持实干为要,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即日起,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全媒体专题报道——“在这里,感知经济脉动”,瞄准短期之“形
2025-04-28 19:07:00

脑机接口迈向规模商用 亟需破解生物相容性难题

来源:【通信信息报社】(记者 陈洲)左手丧失活动能力的少年靠“意念”指挥机械臂重新唤醒沉睡的肢体;在广东中山,测试人员头戴脑电波采集设备,在不使用双手的情况下,“脑控”着无人机稳定飞行……当“意识流”转化为可传输、可解读的“数字信号”,脑机接口这项被誉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正在掀起一场碳基
2025-04-27 19:09:00

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规模超3200亿!

今日,2025年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协同发展大会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举办。会上,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产业发展图谱,建立“3+6+6”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宣布打造目标规模20亿元的“中试基金”和50亿元“数字文创母基金”,力争通过“中试+基金”模式,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量产快速转化。推出3000亿规
2025-04-25 18:07: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