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从漯河市科技局获悉,根据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系统显示,截至当日,漯河市技术合同交易额为273478.16万元(27.35亿元),同比增长164.9%,完成全年省定目标任务的54.7%,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漯河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到位”,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程度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14.98亿元、21.91亿元、33.23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25年第一季度全市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9.09亿元,同比增长106.71%,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良好态势,实现全年开门红。
政策保障到位,激发转移转化活力。在全省率先出台《漯河市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工作指引》,营造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合理容错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氛围。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漯河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实施细则》《漯河市中试基地建设工作方案》《漯河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纲领性文件,填补了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补空白,全面释放政策红利,惠及广大创新主体,实施科研经费“直通车”机制,近三年已累计下达奖励资金7174万元,全方位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积极性。
平台搭建到位,促进成果供需对接。先后组织召开全省科技成果(漯河)发布对接大会和市、县、区科技成果各领域专项发布对接活动20余场次,邀请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展示发布先进科技成果360余项,对接平台现场,探索引入了数家投融资机构代表,创新财金协同,力促科研成果转化,构建起“政产学研用金服”的创新生态系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原食品实验室与想念食品、华泰粮油、中大恒源、少康酒业、蒙牛乳业等19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成果的中试及生产验证,有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已布局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和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7家,省级专业化中试基地2个和22个市级中试基地,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1家,依托省级和市级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移转化。
人才引育到位,强化成果转化支撑。人才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要素。漯河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汇聚高端人才。2024年,中原食品实验室共引进博士8名(含博士后1名、海外博士1名)、硕士50名到岗工作(海外硕士2名)。全市重点科研平台共引进食品检测、机械制造、化工材料等领域博士14人、硕士85人、本科214人。创新推行“双首席”制,采用“省外+省内”双首席科学家模式,围绕新资源挖掘与功能研究、食品功能组分解析与高效利用等6大方向、13个团队常态化开展科研活动。招引12名院士、29名国家杰青领衔搭建12个柔性科研团队、10个全职创新中心,汇聚省内6所、省外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科研力量,建立了300人左右的专职科研岗位。组织举办技术经纪人(漯河)培训班2期,组织参加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3期,目前,全市初级技术经纪人持证人员252人,中级技术经纪人持证人员32人,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逐步壮大。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129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和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推动科技成果在基层落地生根。
贴心服务到位,优化成果转化环境。市科技局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在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突出问题整改、聚焦工作创新,牢固树立“企业至上”理念,着力破解服务不精准、不到位等问题,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按照“因地制宜、一企一策”的原则,做好备课,使服务有的放矢。组织开展“专家教授企业行”活动,技术经纪人深入参与,开展全面的成果挖掘与需求调研,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帮扶。此外,还组织专家团队随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问题答疑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降低转化风险。年均深入对接科技型食品企业30余家,形成企业调研报告20余份,收集发现问题百余项,累计达成合作意向68项。
下一步,漯河市科技局将继续深化“四个到位”举措,瞄准现代化漯河“创新之城”建设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科技支撑。(马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