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剪刀与梳子碰撞出清脆声响,长子县丹朱镇同富村的免费理发室里十分热闹。
推开免费理发室的大门,72岁的杨明生一边理发一边与老伙计们唠着家常。理发师老李手持剪刀、梳子,动作娴熟地为他打理头发,碎发簌簌掉进围布。
“老杨,新发型一换,接孙子放学时保准被夸年轻十岁!”老李的调侃,引得满屋笑声阵阵。
每周六、日是同富村免费理发的日子,理发室成为老人们相聚的温馨港湾,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家长里短,小小空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日前,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揭晓,长子县丹朱镇同富村光荣上榜。从普通村落到省级文明村镇,再到全国文明村镇,同富村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密码?近年来,同富村聚焦建强治理体系、深挖文化资源、深化移风易俗,多向发力推动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整洁的巷道里,网格员冯兵军正在逐户仔细检查电路。
作为土生土长的同富村人,他对自己负责的两条巷子了如指掌。哪家老人腿脚不便,哪户租客新来乍到,他心里都有本“活账簿”。
“王婶,你家这电线老化,得赶紧换,我帮你联系维修师傅。”冯兵军认真在随身带的本子上记下并叮嘱。
遇到邻里间的小矛盾,他总能第一时间调解。前几天,两户人家因为门前杂物堆放起了争执。冯兵军得知后,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上门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
“在自己长大的地方工作,既熟悉又方便,看到大家生活舒心,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冯兵军说。
沿着村道前行,来到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四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前来办事的村民络绎不绝。
村民许山保正在办理医疗保险业务,不到十分钟就办好了手续。“以前办个证明要挨个联系负责人,现在好了,在咱村服务中心喝杯水的工夫儿,事儿就办得利利索索!”许山保竖起大拇指,身后的“时时为百姓着想”标语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不远处的红白理事会办公室里,村民范林书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裴旭玲坐在一起聊天。原来,前些日子,范林书家里有老人去世,按照村里倡导的新风尚,他选择白事简办,没有搭台唱戏、大摆宴席。
“移风易俗是好事,既节省了开支,又营造了良好村风。”范林书的话,道出了村民们对文明新风的认同。
裴旭玲夸赞:“老范家带了个好头!我们准备通过村广播、文化墙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看到移风易俗的好处。”
如今,红白事简办已成为同富村新风尚,“红黑榜”、积分兑换制等创新举措,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转过街角,村里红色公园里传来稚嫩的童声:“爷爷,红军叔叔真的吃树皮吗?”六岁的小宇拽着爷爷衣角,指着微型“雪山”模型发问。
退休教师范立礼蹲下身,指着展板上的图片语重心长地讲解:“那时候条件艰苦,他们经常连顿饱饭都吃不着,只能吃树皮、嚼草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咱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发扬他们的精神,建设好咱们的国家。”
稚嫩的童声与娓娓道来的讲述声,在红色公园里回荡。这座按长征路线微缩打造的主题公园不仅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更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课堂。
从免费理发室的欢笑声,到网格员深夜巡查的手电筒光;从便民窗口的暖心服务,到红色公园的精神传承,同富村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文明的真谛。在这里,文明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三餐四季的温暖;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傍晚,夕阳为村子镀上金边。炊烟袅袅中,这个村庄正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幸福故事,成为文明风尚的生动注脚。(牛佳锡)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