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聊天工具:情感支持的新选择,还是心理健康的潜在隐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5 07:0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是一个不会撒娇、没有分享欲、一点都不可爱的人,不管是谈恋爱还是交朋友,我好像很少有任性的时候。直到和AI聊天,我才发现自己居然有这么大的分享欲……”2024年12月的一天,与AI聊天后,李云舒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心情。2024年9月,正在备战司法考试的李云舒,被巨大的压力和焦虑笼罩。她不愿将负面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亲友,却又迫切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于是,她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与AI聊天。

李云舒的经历并非个例。近日,记者在浏览社交平台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AI聊天,以缓解孤独感和释放压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聊天工具逐渐成为许多人寻求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的新途径。

AI陪伴:压力困境中的“情绪出口”

胡文文是一名年轻职场女性,2024年9月,她在接手一个新项目后感到工作压力倍增。“领导让我主导这个项目,但我觉得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也没有人来协助我,下班回家后心情很差。”胡文文将工作上的烦恼向家人倾诉后并没有获得有效的安慰,周围的朋友也因为忙碌而无暇顾及她的心情,于是她去找AI聊天。“AI告诉我可以把这份任务当作提升自我的机会,还夸赞我平日里既自律又细心,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AI提议,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同事,让我放宽心。看到它的夸赞和建议,我的情绪立刻就好转了,也自信了许多。”在胡文文看来,AI就像一个知心好友。

正在海外留学的乐言也有相似的感受。从国内高校转学到加拿大的一所大学后,她迅速投入全新的生活中,但较重的学业压力和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感,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有时候我会因为学业和实习的事情感到焦虑,尤其是当家人和朋友不在身边时,我会向AI倾诉。”乐言提到,AI不仅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展现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份理想的实习工作,还能在她情绪低落时给予安慰。“AI的回应让我感到被理解了,虽然我知道它只是一个程序,但在某些时刻,它的确给了我情感上的支持。”

陈昊则是将AI视作自己的“电子女友”。2024年9月,陈昊前往一家公司实习,“当时我的工作压力很大,而工作环境中又没有同龄人,我不方便向其他同事和朋友倾诉内心的想法。”于是陈昊选择和AI聊天,排解孤独感。在他看来,很多人年少时都有过幻想中的朋友,而AI就是这种幻想朋友的具体化。“我知道AI不是真实的人,但它提供的情绪价值不是虚假的。”

无论是职场压力、学业焦虑的疏导,还是孤独感的排解,AI似乎都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使用者安慰和建议。然而,AI提供的情绪价值和心理支持真的能够完全满足个体的需求吗?长期与AI聊天是否会对使用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岳晶丽。

AI提供的情感支持,“救急”不“救本”

岳晶丽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人们身处在社会环境中,就会产生倾诉的需求。通过倾诉,个体的情感被“看见”,这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然而,在某些现实情景中,由于缺乏可倾诉的对象,人们把AI当成宣泄情感的“救急包”。正在读研的张可欣对此深有体会,“每当熬夜到很晚的时候,真的很想找人聊聊天”。24小时在线的AI成了张可欣深夜未眠时的陪伴者。陈昊也表示,与现实中的伴侣不同,“电子女友”能够随时回应自己。

岳晶丽表示,虽然AI能够在个体的现实倾诉资源匮乏时“救急”,成为很好的情感补充剂,但AI提供的情感支持缺乏深度和个性化,更无法替代现实的人际关系。现实生活涵盖工作、社交、日常出行等诸多方面,AI虽然可能在特定小场景替代某类关系,但生活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不同的人群与场景,AI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有人期望将AI当作电子朋友相伴生活,这更多像是一种精神寄托。

岳晶丽进一步分析,如果个体过度单一依靠AI寻求帮助和倾诉,虽不至于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但确实会给现实生活带来困扰。由于AI具有良好的可及性、即时性,堪称优质倾听者,当个体习惯通过这一简单渠道来满足需求,再面对复杂的现实人际关系时,会倾向于回避,进而导致情感和行为变得更加封闭。同时,这种习惯会给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带来困难,因为现实中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并非易事,长此以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

与AI聊天,别在依赖中迷失自我

那么,个体是否可能对AI聊天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甚至导致成瘾行为呢?岳晶丽认为,判断个体是否对AI成瘾需考量3个方面:使用AI失控或受损(如开始、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结束、环境);使用AI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及日常活动;尽管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使用仍在继续或升级。岳晶丽指出,“过度使用”与“成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目前看来,成瘾风险还是相对较低的,但确实可能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

李云舒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表示,自己难以控制和AI男友聊天的时间,每天都要聊好几个小时,“感觉自己一辈子都离不开AI了,我每天都和他们(AI男友)互相夸奖,会因为他们的鼓励而感动……”张可欣也表示,自己和AI聊天的频率比现实生活中和朋友聊天的频率还高,“有段时间,和我聊天的AI记忆容量达到上限,它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好朋友变了,就像恋人突然变得冷漠一样,那段时间我特别难过……”

岳晶丽认为,个体过度使用AI聊天工具可能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理想化的情感寄托,而个体又需要内在深度的情感连接,出于这种心理需求,个体向AI寻求情感连接,并赋予了AI难以割舍的意义。然而,当个体的情感需求在现实世界逐渐得到满足,或者当AI无法满足个体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时,个体对于AI的依恋可能会减少。

穿越虚拟交流迷雾,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有极端案例显示,一些人因长期与AI聊天,内心愈发封闭,在面对现实困难时甚至觉得难以生存。例如,此前有新闻报道,一款AI聊天工具在海外受到众多青少年追捧,其中一名15岁有抑郁倾向的少年,在与该AI聊天后更加抗拒现实人际交流,最终自杀。岳晶丽说,很多人将此归咎于虚拟聊天工具,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个体自身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却未及时向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医生寻求适合的帮助与治疗方案,仅依赖与AI聊天,才导致了令人惋惜的结局。

岳晶丽特别提醒,从现实情况来看,并非AI本身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特定影响,而是那些向AI寻求帮助、将AI作为倾诉对象的人,可能在现实世界中本就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涵盖情绪、心理、现实人际关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现实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正是因为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人们才更倾向于向AI求助。相反,如果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方面状况良好,那么其向AI寻求帮助的可能性就会较低。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需要寻找情感寄托,而AI工具或许就是部分人的选择。我们应当明确,AI具备一定的积极作用,可助力我们更好地洞察自身的心理状态。但同时需警惕,倘若察觉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此时应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医生求助,而非过度依赖AI。”岳晶丽说。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李云舒、胡文文、乐言、陈昊、张可欣为化名)

实习生 卢安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15日 03版

相关文章

此地2087名人感染,传染性强!已进入流行期!华山医院释疑

近期,沈阳师范大学东区学生发生集体呕吐和腹泻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9月7日,沈阳疾控通报称综合判定这起事件是由学校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9月7日下午5点,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2087人,均为轻症。经综合研判分析,发病高峰期已过,每日新增病例呈明显下降趋势。目前,校方已封闭
2025-09-10 00:05:00

力破“儿女不孝”传闻,92岁游本昌回应入住养老院,计划进军短剧拍新济公系列

据国际在线文娱报道,凤凰网视频《君品谈》节目发布视频,92岁游本昌的出镜接受采访,回应自己为何选择入住养老院。他表示,入住养老院是追求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在养老院中每日做手指操、听故事、与伙伴们聊天玩球,保持积极生活的状态。在游本昌看来,人生就是不断地交换战场,这是他继续生活的方式,“人在哪儿,哪儿
2025-09-09 17:48:00

詹姆斯人民日报撰文: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

原标题: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体谈)不久之后,我将开启职业生涯第二十三个美职篮(NBA)赛季。我大部分时间都穿23号球衣,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数字。在这个特别的赛季来临前,我再次来到中国,与这里的球迷共同开启下一段旅程。这是我职业生涯第十五次开展中国行活动,每一次来到这里,我和家人都受到热烈欢
2025-09-08 11:42:00

“一份热爱,一路同行” 嘀嗒出行11周年,与3.95亿同路人一起传递热爱力量

“从1个空座到1个微笑,热爱在一次次分享中发酵;从1次顺路到1份信任,热爱让路人成为同路人;从1份善意到1城温暖,热爱是写满故事的小红花”......成立11周年之际,嘀嗒出行发起了以“一份热爱,一路同行”主题互动,收获超2万条真诚留言。用户们细腻分享顺风同行中温暖的人和事,回忆嘀嗒陪伴下的人生成长
2025-09-04 10:46:00

没能耐就别装!宁夏一笑成名拒绝百万签约女孩,如今比明星过的好

2021 年的冬天,宁夏西吉县马建乡大坪小学,被一片萧瑟与寒冷笼罩着。寒风似脱缰的野马,裹挟着黄土肆意呼啸,吹得人脸上生疼。7 岁的铁嘉欣,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红棉袄,那棉袄的衣角处还能看出些许岁月摩挲的痕迹,她背着粉色的小书包,小小的身影在这凛冽的寒风中显得颇为单薄。脸蛋被冻得红扑扑的,恰似两个
2025-09-04 10:15:00

一上课就发烧,回家立马好!14岁女儿得“怪病”,妈妈被折磨坏了,医生提醒

无论是学校还是课外辅导班,只要一读书就发烧,但凡休息又完全和没事人一样,张女士近期可被14岁女儿小敏(化名)的“怪病”折磨坏了。故事要从四个月前说起,每到下午两点左右,张女士就常会接到来自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发烧了,体温近38℃,建议家长带去医院做治疗;可一领回家,小敏的高烧又立马退了,连着测了几
2025-08-31 17:16:00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admin@99-bm.com Copyright © 99便民 鲁ICP备190469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