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处暑过后,暑气已淡去几分。沿着张村的水泥路往里走,一户院落前的景致先入了眼:合欢树花开正盛,绒球般的渐变色小红花,一朵朵簇拥在枝头;两株石榴树更显丰硕,红灯笼似的果实沉甸甸坠着枝丫。这里,就是98岁的抗战老兵李之永的家。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郯城县委副书记王飞一行来到李庄镇张村,看望慰问抗战老兵李之永老人,专程送上一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推开朱漆大门,李之永老人正坐在院子阴凉处的马扎上歇息,落地扇悄无声息地转着。他穿着一件穿了14年、洗得褪了色的蓝色条纹短袖衬衫,左胸前“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红色字样和党徽图案依然清晰。见有人来,老人咧开嘴笑,轻摆着手打招呼。
凑近说话时,才发现老人的听力确实不好,往往要重复两三遍,他才能点点头,眼里闪过一丝歉意:“老了,耳朵不中用了,好多事儿也记不清了。”可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老人的眼神忽然亮了。
“我17岁那年参的军,1945年3月跟着华东第三野战军走的。”李之永的思绪飘回了烽烟滚滚的年代。

参军入伍前的日子,李之永记得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吃不饱穿不暖,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困苦。“那时候就想,啥时候能有口饱饭吃?啥时候能不挨打?”直到他看见共产党的队伍——战士们帮老百姓挑水、种地,哪怕自己饿着,也把粮食分给乡亲。“俺知道了,这队伍是为俺们穷人打仗的,是为国家解放打仗的。”李之永老人说,“那时候我扛不动枪,部队首长就让我当了卫生员。”
入伍后,李之永参加过山东抗日根据地大反攻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战场上从来没有畏惧过,出色地完成了救治伤员的任务。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他于1947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获得“战斗英雄”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郯城县,抗战老兵李之永老人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一门双烈士”的故事。

李之永的父亲李召勋出生于1896年4月,1947年在得知儿子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时,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李召勋也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沂东区游击队队员。不幸的是,1948年4月,李召勋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英勇牺牲,没能和儿子一起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55年4月,李之永的儿子李善东出生了。1974年3月,打小就听着爷爷和父亲的革命故事长大的李善东,毅然参军入伍。在李之永看来,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正是这个家应该继承的传统。李善东的确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部队中表现优异,一年后就当上了副班长。可1976年12月,噩耗传来,李善东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火车站执行革命任务时壮烈牺牲,年仅21岁。“老支书当时问我,后不后悔让他去当兵?”李之永平静的语气里却藏着蚀骨的痛,“我想让他守在身边,想看着他成家立业,我宁愿用自己的命换他的命。但作为一名从战斗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共产党员,我明白,父辈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必须有人用流血牺牲去守住,我的父亲是我永远的榜样,而我的孩子是我永远的骄傲。”

这些年,市、县各级领导常来走访,每次问他有啥需求,李之永总说:“每每回忆起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身边的太多战友牺牲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而自己能活下来,见证着新中国的成立,安享着新时代的盛世,我能有什么资格提需求呢?”
如今98岁的李之永,身子骨还算硬朗,三餐都是粗茶淡饭,衣服洗得发白了还在穿。“每月的优抚金足够花,可不能浪费。”他的日子过得朴素,却把红色的信念看得比什么都重——村里的孩子来听革命故事,他再累也会坐起来讲;村里组织党员学习,他推着三轮车也要去,“俺是老党员,不能掉队”。他用一言一行守护着红色记忆,传递着红色力量,而这正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真切实践。
阳光下,合欢树的影子落在李之永的身上,柔和又温暖。石榴树结满了果,风一吹,果实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像在诉说着这家三代人的故事。从李召勋到李之永,再到李善东,一门双烈士,用生命和信念铸就了忠魂;而李之永老人,就像院门口的树,深深扎根在这片他曾守护过的土地上,把“跟着党、为人民”的初心,悄悄融进了每一缕风、每一粒土。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锐 胡得理 实习生 王婉琳 张菡 通讯员王永菲
编辑: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