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新华社推送的一段视频,引发不少关注:一名安徽马鞍山的高考男生得知自己考取632分后袒露心声,“想感谢小学班主任”“小学的6年治愈我的一生”。视频中,这名男生阳光、自信,自带“松弛感”。他说,小学6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最开心的6年,很感谢小学老师。
“难得还有人记得小学老师,感动!”这段视频触动不少人的心弦。还记得小学老师,为何难得?此事一出,又为何值得一提?
反观现实,高考结束后,我们更多见到的是,诚意满满的学子们对自己高中老师的感谢。这本在情理之中,然而,值得反思的是,面对高考成绩这个“看得见”的数字,难道我们只能本能地想起“今天的老师”吗?固然,高考优异成绩的取得,与高中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然而,我们不能“我的眼里只有你”。事实上,许多人高考时的“作答状态”,从小学就已经开始孕育、“塑形”。
“还记得小学老师”,之所以令人感动,根本上在于小学老师在孩子们的“萌芽”阶段,赋予了他们更多“看不见”的营养,既教会孩子们在本子上写好“人”字,又培育他们在人生起步时写好“人”字。这“看不见”的营养,潜在地塑造着孩子们未来人生的“应考状态”,同时也在沉淀着一段段孩子们成人后“回望”小学老师的温暖故事。
一言以蔽之,小学不“小”。它不仅仅是一段时间,更是一段时光,一段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埋下伏笔的时光。
“还记得小学老师”,这就是教育的本来,也是教育的未来。
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非多么宏大而遥不可及,那名男生舌尖上的一句“想感谢小学班主任”,恰是基础教育孕育出的直戳人心的“回响”。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立德树人这项伟大工程中,小学教育是“打地基”的事业,是值得“回望”的事业,是新征程上刻写“教育”二字亮出的“第一笔”。若“第一笔”走形,势必影响整个字的走势。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要真正心怀“国之大者”,谨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自我麻痹,共同涵养让孩子们“背上有汗,眼里有光”的良性教育生态,共同呵护、不断创造小学教育细碎而绵长的爱。小学教育的师者,应以匠心重塑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哺育价值”,让“有人还记得小学老师”不再鲜见、不再难得。(李艳龙)
编辑:勾文玥